“孩子还小,看不懂那些名字的排列。”
“现在都讲科学了,看家谱是不是太封建?”
“我自己都记不住辈分,怎么教孩子?”
在很多家庭,族谱常常是被“收起来”的东西——收在抽屉最底层,收在老房间的铁皮柜里,甚至收在老人的心里,从来没说出来。
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总说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根”,可我们到底给了孩子什么“根”?是一个陌生地名?一个老人的口述?一张泛黄的照片?还是一份有名有姓、能翻能看的家谱?
小时候我见过爷爷抚过那本谱
那时我七八岁,爷爷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摊开一本厚厚的书。他手指在某一页上一点一点往下滑,像在数落什么。
我靠过去看了看,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名字,有的中间空了,有的写着“配×氏”,还有的标注了“卒年不详”。
我问他:“爷爷,这是谁呀?”
他头也不抬地说:“你太爷爷的爷爷的哥哥。”
我没听懂,却被那种语气震住了。那种“好像他真的认识”的语气。
现在想起来,那一刻就是种下了种子。
孩子对家谱的兴趣,往往来自一个故事
不是来自背字辈、念家训,而是来自你告诉他:
“你知道吗?咱们家以前姓别的姓,后来才改回来的。”
“你外公的外公,是我们这一支第一个读书考秀才的人。”
“你名字里那个‘承’字,其实是辈分来的,你堂哥也用‘承’。”
你不需要让他从小就会读谱,但可以让他从小知道:
谱是可以读的,它有故事,而这个故事里有“他自己”。
孩子看谱,是一种“身份认知”的起点
我们总想给孩子更大的世界,但忘了先给他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壤。
我见过太多孩子,初中就能背圆周率,却说不出自己祖父名字;
可以准确说出漫威人物的身世,却不知道家族哪一代从哪迁来。
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从没跟他说起。
一个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人,走出去也会更笃定。
不是说他一定要回老家发展,而是他有一个“内在的起点”。
他不是随便来的,而是“某支之后,有名有姓”。
那族谱到底该怎么给孩子看?
1. 用讲故事的方式
别拿着谱读名字,那是催眠;
拿出家谱翻开一页,指着某行说:“你知道吗,这个人小时候差点被洪水冲走,后来活下来成了我们家的‘大房’。”
孩子听了,反而会想知道后面是谁。
2. 用画图的方式
我一个朋友用思维导图帮孩子画“家族图谱”,从曾祖到孙辈,每一代都配图、配小故事,小孩居然记得比他还清楚。
3. 给他留“他的位置”
如果你正在修谱,别忘了在后面留一栏:“××之子××,生于×年,现居×地。”
哪怕孩子还小,也让他知道:“这里有你的位置。”
等他大一点,再把这页交给他,他会明白那种“归属”的意义。
4. 别怕他“问太多”
孩子问得多,说明他在意。不要嫌烦,哪怕你不知道,也可以一起去问老人,一起去找答案。
这种“一起寻找”,比答案本身更宝贵。
我认识一位十岁的孩子,能讲出他家三代故事
他不是神童,只是因为他的外公写了一本“给外孙的家谱日记”。
那本日记用最朴素的语言讲:
“我们祖上原来姓陈,是明朝从福建迁来的;”
“你太外祖父当年在日本当劳工,吃的是地瓜藤;”
“我们家是从三房分出来的,但一直和大房关系很好。”
小男孩听了之后,常常回家问妈妈:“我们还去看太外祖父的老屋吗?”
你看,一个孩子不会因为看了谱就变得多优秀,
但他会因为知道“有谱”而变得更稳当。
族谱是给未来的,不只是留给老人的
我始终相信,哪怕你不精通修谱,也不懂排世系,
只要你愿意在孩子面前翻开它、说出它,它就不是“古董”。
它是桥梁,是工具,是一种特别的“亲子对话”。
更是你对孩子说的一句悄悄话:
“你并不孤单。你不是凭空出现的。你是很多人走过千山万水之后,站在这里的结果。”
如果家谱是火种,那孩子就是下一个火把
你不必要求他现在就懂所有,但请让他知道那团火还在。
别等孩子长大后某天感慨:“我怎么不知道家里从哪来?”
那时你或许已经无法说得清楚。
所以就从现在开始吧,哪怕只翻一页,讲一个故事,写一行字。
哪怕只是在某个夜晚睡前说一句:
“孩子,你知道吗?我们家以前,是从一个叫××的地方走出来的。”
修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