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笔记

族谱,是人到中年才读懂的“生命之书”

二十岁的时候,我对“族谱”没任何感觉。

那时我关心的是高考志愿、城市落脚点、租房和月薪,还有每周谁请客吃饭。那本老家抽屉里包着红布的东西,说实话,我从来没碰过。甚至觉得它有点“封建”、有点“土”,和我想象中现代人该有的生活完全对不上。

三十岁之后,结了婚,有了孩子。我才忽然意识到“代际”这回事。
你的孩子一天一个样地长大,父母却一天比一天老。你忽然就站到了中间:前面是孩子的未来,后面是父母的过往,而你要开始负责“连接”这两头了。

族谱,是人到中年才读懂的“生命之书”

那年清明回乡,奶奶已经过世,族人准备重修祖祠。我被叫去开会,硬着头皮去了,却意外翻开了一本尘封许久的族谱副本。厚重,旧纸泛黄,一打开,纸张发出沙沙声,就像某种被遗忘的声音。

第一页写着:“某氏始祖,讳尚德,明洪武元年自赣迁楚,落户于××之滨。”
这十几个字,一下子把我拽进了六百年前。

我呆了好久,想象那位叫“尚德”的始祖,是怎样从江西背井离乡,带着一家老小踏上迁徙之路。他是种田?是逃荒?还是因战乱而流离?谱里没有写,但那股穿越时间的沉静感却真切地贴上了我的额头。

你会发现,一本族谱,最动人的地方,从不是它记了多少人、画了多漂亮的世系图,而是它用最克制的文字,悄悄记录下了一个家族的挣扎与站立。

你看到“迁居”、“立祠”、“殉难”、“失考”、“佚名”这些词时,你读到的,其实是一次次生存挑战与文化延续的回响。

年轻时,你觉得谱是祖宗的事;中年后,你才明白,那其实是“你自己的一本书”。

我在谱中看到了父亲的大名。他那一代的名字,用的是“×××德×”,正是字辈诗中“德”字那一行。而我自己的名字,却完全是父母按喜欢随意取的。我问父亲为什么没按字辈,他说:“你爷爷那时都顾不上这些了。”

我想了想,那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一家五口挤在土屋里,吃饭都成问题,哪还有心思查字辈?但后来我又想,也许不是“不愿”,而是“不知道去哪里查”了。

这让我忽然觉得,有些断裂,并不是选择,而是遗憾。

于是我开始认真整理起这本谱。我像做研究那样,把所有带有迁徙线索的支系拉出来标注地图,把所有“失考”名字用红笔圈出,打算回老家时一个个去问老人。

我还在自己的电脑上建立了一个电子族谱档案,想着将来孩子长大,哪怕他不认得那些文言文,至少能用拼音、图片、语音档去理解:“原来,我们家从哪来,我们的祖先做过什么。”

在某个夜晚,我为女儿讲故事时突然换了题材。我说:“我们家的祖宗叫尚德公,他原来住在江西,后来搬到……”,她歪着头听,最后问我:“那他坐高铁来的吗?”

我笑了,却觉得温暖。
她也许永远不会对谱如我这般执念,但她知道,“她不是凭空长大的”。这就够了。

族谱其实不是为了“怀旧”,它是帮我们在人生某个阶段“找根”。

人越老,就越想知道“自己是谁”,越会怕自己“被忘记”。你希望你做过的事不白做、说过的话不白说。你希望你走之后,还有人记得你。

而族谱,正是对“被记住”这件事的一种回应。

很多时候我们写下自己只是为了不被遗忘——
你不是历史上的谁,但你是某家某户的“第十六世孙”;
你没留名青史,但你曾在一页纸上留下了名字、出生年月、配偶姓名、孩子个数;
你或许很平凡,可你是一个链条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这就是家谱最朴素的力量。

有时,我甚至觉得族谱是种心理安慰。

当我焦虑自己在城市立不稳脚时,它让我想起我的家人曾在一亩三分地里活得好好的;
当我对工作与人生感到困顿时,它提醒我祖先也曾在瘟疫、战乱中坚持过活;
当我觉得自己是个“飘着的人”时,它轻轻告诉我:“你不是孤立的个体,你背后是树根。”

这不是迷信,也不是保守,而是一种“稳定感”。

你知道自己的存在不是偶然,是千万人生选择积累出来的结果。
你脚下的土地、你名字的来历、你习惯说的方言、你对亲情的理解,都源自那些你没见过的祖先。

而当你开始想写下你自己的那一页时,你就真正“成年”了。

不管你愿不愿意,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到族谱的那一页——
你会有“讳”、“字”、“生于某年”、“配某氏”、“子女×人”这些注释,
而你能决定的,只有你想留下什么样的一笔。

是平淡?是有担当?是清白做人?是勤学苦读?
你自己选。

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修祠堂,不点香火,不再守旧规矩。
但我们仍可以在某个安静的夜晚,翻一翻老谱,
为那些叫不出名字的人点个头,
为那些还没出现的子孙留一段话。

因为我们终会成为下一本谱中的一页。
既然如此,就别让那一页太空、太浅、太无声。


那些沉默的名字,是我们遗忘的亲人——族谱里的“无声故事”
  • 那些沉默的名字,是我们遗忘的亲人——族谱里的“无声故事”
  • 有人说族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过去,也映出未来。但我总觉得,它更像是一座无声的陵园,藏着太多说不出口的故事。 族谱...

    族谱中的“家规家训”是否还有意义?传统教诲在当代的价值解读
  • 族谱中的“家规家训”是否还有意义?传统教诲在当代的价值解读
  • 在许多家谱的附录或序言中,我们常能读到一段段刻写得端正庄严的“家规”“家训”: “勤读诗书,恭敬父母,和睦宗族”; “不...

    为什么一些支派会“另立门户”?解读族谱中的分支、立支与支谱现象
  • 为什么一些支派会“另立门户”?解读族谱中的分支、立支与支谱现象
  • 在翻阅一部厚重家谱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述: “×公十世孙迁徙×地,开枝散叶,另立支谱”; “某支因地远人稀,未纳入...

    为何一些女性名字缺席族谱?解读家谱中的性别隐形现象
  • 为何一些女性名字缺席族谱?解读家谱中的性别隐形现象
  • 在翻阅许多传统族谱时,你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丈夫名字详尽,妻子却只被称为“某氏”; 儿子一一列名,女儿却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