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落地即漂泊”的时代,我们习惯了搬家——上学搬一次,工作搬一次,换城市再搬一次。有人在五年内换了六个住处,连冰箱贴都懒得撕了重新贴,因为“也不会住太久”。
但也正是这种不断迁徙的节奏,让我们越来越想问一个看似简单却答不出的问题:
我,到底是从哪来的?
某次回老家,我翻开家里的旧谱,一眼就被一排小字吸引住了:
“我始祖某公,明洪武年自赣入楚,落籍黄冈上保里×甲×屯。”
这就是我家最早的“迁徙记忆”。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族谱,不仅是“谁生了谁”的关系表,
更是一张穿越几百年的“迁徙地图”。
一、族谱,是“迁徙的证据”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这代人才开始背井离乡的。
但你若去看任何一本中原以南的家谱,就会发现几乎都在谱序中写着:
“避兵乱迁于×地”;
“明末清初,随军至×县落籍”;
“因旱灾,举族南下,终定居于×乡”;
“奉命开垦,徙于边陲设屯”。
从战乱、灾荒、政治变局,到迁徙垦荒、调任戍边,中国的家族从来都不是“坐在老屋里不动弹”的。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早开始了搬迁,跨县、跨省,甚至跨海。
族谱,恰恰就把这一切悄悄记录了下来。
而且是最细腻的记录——不只是时间、地点,还有原因和路径。你甚至能在某些谱中看到“沿×水南下,过×郡,经×山,始抵×地”,像是先祖亲口跟你讲述他的“迁居之旅”。
二、这些迁徙,改变了你是谁
族谱里迁徙的那一行字,或许你会觉得不痛不痒。但你要知道,那一次搬迁,改变的是整个家族的语言、风俗、身份。
比如,我家原是江西抚州人,迁至湖北后,口音就慢慢变了。
但有趣的是,直到现在,我们家有些拜年礼仪还是江西风:三叩礼、拜年不说“新年好”而是说“上岁”、年饭后必须焚香谢神——这些东西,连我父亲都不知道为什么,只说“以前就是这么过”。
原来,是那次从江西到湖北的搬迁,把这些风俗带了过来。
我们今天所谓的“家风”“习惯”“风味”,很多都和迁徙息息相关。而族谱,正是你回头去追根的一道缝。
三、搬得越多,越需要“根”
越是大城市出生的孩子,越是对“家族”一词感觉陌生。
他们记不住亲戚之间的辈分、不懂节日里烧纸拜祖是什么意思、也不清楚“老家”具体在哪个村、哪个镇。问起祖父的名字,甚至要翻手机通讯录。
这不能怪他们。我们的生活早已被打散、被重组,像一颗颗漂浮的尘埃。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一份“固定的坐标”。
一份哪怕很旧、很简陋的家谱,也能成为那份坐标。它告诉你:“你从哪里迁来”“你家祖上是哪个姓,住过哪片山,渡过哪条河”“你现在的这个姓,这个音,是那时候留下的回声”。
这不是迷信。这是连接感。
四、修谱,是一种“搬迁之后的认同重建”
我认识一个在广州打拼了二十年的叔叔。他老家在湖南新化。前几年他回老家帮着修谱,甚至专门跑了六次,沿着谱中的迁徙路线,从新化走到娄底,又到邵阳,再去广西,最后到广东顺德,找到了传说中“第十房”的残谱。
他说:“我这么多年在外,总觉得自己像没根的草。但修完谱后,我知道我不只是‘广东人’,我也是‘湖南人’,还是江西老祖的后代。”
这不是简单的“溯源”,而是一种身份的和解。
你可以适应任何城市,但你的根仍埋在那条迁徙路线的终点。而只要你手上还有谱,你心里就有一张图。
五、你愿不愿为自己这一代写下一行?
族谱上记录了那么多“从×搬至×”,也许你这一代,就是下一个迁徙节点。
你从湖南到深圳,从河南到北京,从浙江到温哥华——你会不会愿意在族谱上写下:“××之孙,迁居加国,立足温哥华市南区,成家立业。”
这不是炫耀地址,而是写下“我还在谱里”。
我还愿意让我的后代,在几十年后读到这一行文字时,不会觉得“爸是个消失的人”。
搬家是身体的事,修谱是灵魂的归位
我们这代人,手机换了无数,地址变了无数,朋友换了一波又一波,但有件事永远不能变:
你要知道你是谁。
而这个“谁”,不是身份证能告诉你的,是谱、是故事、是祖辈脚步走过的路、喝过的水、种下的树、说过的话。
搬家不代表遗忘。
相反,搬得越多,越要在心里种下一页族谱。
因为无论你走多远,总得知道,哪块土地,是你心灵的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