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笔记

族谱里的她们:那些被忽略、被淡化,却从不缺席的女性身影

小时候听长辈讲族谱,总觉得那是男人的世界。

谁是开基祖,谁是五世孙,谁考了举人,谁又为村修了祠堂,全是“他”“他”“他”。哪怕偶尔提及女性,也只是“配某氏”,或者干脆就是“未详”二字带过。

那时我年纪小,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长大后再看,总忍不住多想:我们的祖母、外婆、曾祖母,她们难道就不曾活得滚烫?为什么她们只能在谱中默默无名?为什么“她”的历史,总像水一样,被藏在石缝之间,只供猜测?

族谱里的她们:那些被忽略、被淡化,却从不缺席的女性身影

后来我开始试着从族谱中“找女人”。
发现其实她们一直都在——
只不过从来没有被“正名”。

一、她们在谱中的“位置”

在传统家谱中,女性的出现大多以“配”字开头。

“配李氏,生二子一女”“配王氏,殁于×年,葬×地”。
有的甚至连姓氏都不写,只称“某公配”,然后便草草了结。
我曾见过一位谱中连名都没留下的女性,唯一的记录是:“卒年不详,所生之子立三房。”

如果说家谱是一本家族史,那么这些“她”就像被模糊处理的背景:有存在,但无法对焦。

可换个角度思考:
没有她们,这个家族能存续下来吗?
那个在乱世中带孩子逃荒的寡妇、那个为丈夫立碑的贤妻、那个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的母亲,她们或许没有功名,但她们的坚韧不就是这个家族真正的支柱吗?

二、她们有故事,却没人记录

我曾听一位老人讲过他的外祖母,说她一个人守着三亩地,养大七个孩子,自己一口白米都舍不得吃。等孩子们成家立业,她却一病不起,连棺木都是子孙合力才置办的。

我问他:“你们家谱里有她的名字吗?”

他愣了一下,然后低声说:“没写,只记了她‘殁年’。”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痛心。不是为她没进谱,而是为这段故事如果没人听,就会被彻底忘记。

家谱不只该记录“谁传谁”,还应记录“谁成就了谁”。

而无数女性,正是在这种“无名状态”中,支撑起了整整几代人的生活。

三、她们不在谱中,却在骨血里

有一年我们修谱,筹委会里吵了一场。原因很简单:要不要把已逝女性名字完整补录?

一些老人坚持“按老规矩”,说“女子无谱名”;但更多年轻人站出来说:“她们有名、有姓、有贡献,凭什么不能写?”

最终我们妥协:在每一代的支表下单设“妇系卷”,记录配偶、外嫁女、守节寡妇、抚孤之母等女性人物信息,并附文字说明。

这是一次“小改革”,却让我感受到一股温柔却坚定的力量:
不是要推翻什么传统,而是要补齐那部分被遗忘的真实。

四、现代谱修,女性应如何入谱?

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标准去框住现在的世界。

今天的女性不仅是母亲、妻子,更是创业者、医生、老师、军人、科学家。她们有名字、有故事、有足以写进家谱的一切理由。

我主张:

所有配偶应注明姓名、生卒、籍贯;

所有外嫁女应有一笔记录,不因“改姓”而被忽略;

为子孙有显著影响的女性人物,应设“纪传”或“传记附录”;

若女性主动参与修谱、管理宗祠事务,应给予明确记述;

支持“母系世系补录”,建立“合谱视角”机制。

不是谁要抢占谁的位置,而是让谱更完整,更真实,更公平。

五、她们不再沉默

我有一个朋友,是家谱修订组的组长。他母亲生前一直热心参与宗族事务,甚至为编谱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料和族人口述。他在族谱中为母亲专设了一个“传记页”,不仅写了她的生平,还附上一张她戴草帽在田边笑着的照片。

有些长辈质疑:“谱中怎能放女人照片?”

他说:“你们能放曾祖父的画像,我就能放母亲的笑。”

这一页,成了那本谱最受欢迎的一页。

六、她们值得我们记住

她们不是“男人故事中的配角”,不是“附带信息”。
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是故事的主角,是家族的根,也是情感的源。

她们可能没有进士第,但她们让一个家有了温度;
她们可能没有家训碑,但她们的一言一行,成了最早的教育;
她们可能没有留名青史,但她们教会了儿女何为坚强、宽厚、忍让与担当。

我们修谱,不是为了排辈分、争香火,而是为了让这些生命被记住。

哪怕一行字,哪怕一句话。
哪怕只是——
“配李氏,某年卒,育子三,克尽母责。”

这也足够动人。

谱里要有她们,谱外才会有温度

每一位女性,都是一个家族文化、情感与精神的传递者。
她们或许无声,却从未缺席;
她们或许寂寞,却一直在传承。

别让她们再被埋没在“配×氏”的后缀里,
让她们也在谱中发声,在名字之后,被看见、被尊重、被铭记。


族谱,是人到中年才读懂的“生命之书”
  • 族谱,是人到中年才读懂的“生命之书”
  • 二十岁的时候,我对“族谱”没任何感觉。 那时我关心的是高考志愿、城市落脚点、租房和月薪,还有每周谁请客吃饭。那本老家...

    那些沉默的名字,是我们遗忘的亲人——族谱里的“无声故事”
  • 那些沉默的名字,是我们遗忘的亲人——族谱里的“无声故事”
  • 有人说族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过去,也映出未来。但我总觉得,它更像是一座无声的陵园,藏着太多说不出口的故事。 族谱...

    族谱中的“家规家训”是否还有意义?传统教诲在当代的价值解读
  • 族谱中的“家规家训”是否还有意义?传统教诲在当代的价值解读
  • 在许多家谱的附录或序言中,我们常能读到一段段刻写得端正庄严的“家规”“家训”: “勤读诗书,恭敬父母,和睦宗族”; “不...

    为什么一些支派会“另立门户”?解读族谱中的分支、立支与支谱现象
  • 为什么一些支派会“另立门户”?解读族谱中的分支、立支与支谱现象
  • 在翻阅一部厚重家谱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述: “×公十世孙迁徙×地,开枝散叶,另立支谱”; “某支因地远人稀,未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