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笔记

一纸族谱,竟牵出几百年的债:你真的了解你的祖先吗?

有一天,我无意间翻开了家里那本旧得发黄的族谱。封面已经脱皮,墨迹模糊,纸边卷翘。小时候从不觉得它有什么重要性——它不过是一堆名字的集合,有些看不懂的老话,还有若干个我叫不出辈分的“某公某妣”。

可那天不同。我年纪渐长,忽然觉得想知道:我是谁?我从哪来?于是就这样被“族谱”吸了进去。

一纸族谱,竟牵出几百年的债:你真的了解你的祖先吗?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我们这一支,是从江西迁来的。时间大约是明万历年间。谱中只说“避地南迁”,没有更多细节。避什么地?是逃荒?是兵乱?是犯了事?没有人能告诉我答案,但这个问号,就像颗种子一样埋在了心底。

后来我顺着谱往下看,看见一个很特别的名字——“敬慎公”。这个人,我的八世祖,谱中用了一整页讲他的事迹:好读书,通医术,曾经在村里设义诊三年,还主持重修祠堂。更神奇的是,村里至今还有一块刻着他名字的石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

这些人不是“远古的名字”。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也走过泥泞,也思考问题,也有善恶喜怒,也有选择。他们不是虚影,而是真实活过的人。

而我,是他们的延续。

说来奇怪,自从了解得越多,我越觉得“族谱”这东西不是老古董,反而特别现代。它比身份证更早记录了我们的来源,比朋友圈更懂我们跟谁有关。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是孤身一人,其实背后站着千百个祖先。他们没跟你说话,但他们走过的路,写下的字,留下的规矩,都在悄悄告诉你一些什么。

我记得有一次修谱聚会,有个远房叔叔特地从海外赶回来。他说他小的时候,爷爷常念“我们的根在湖南”,但具体在哪里他说不上来。那次修谱,他第一次看到自己家谱中有名字的位置,眼眶都红了。他说:“我现在,才算是‘回了家’。”

你看,一个名字,可以给人一个归属感。哪怕漂泊多年,只要族谱中还有一笔写着你,就像在浩瀚世界里,有一处灯为你亮着。

族谱不只是记录谁生了谁。它其实也是一部家族的纪念册,一段段被日常湮没的故事,一份家族曾经共同书写的史诗。你可以从中看见一个家族的品格——有的是读书传家,有的是重义轻利,有的是商道起家,也有的满纸忠孝节义。

当然,也不都是高光时刻。有的祖上犯过事,被“贬除谱名”;有的支系失联多年,只剩一句“此支已佚”;还有的因为“无嗣”,谱上只留一个空格。这些都真实得令人沉默。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得这谱不是“编出来的”,而是真实的、复杂的家族历史。

有人说,现代人不需要族谱了,手机上一查,什么都有。但那是资讯,不是记忆。记忆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是当你看到某个名字、某个地名、某个碑文时,忽然间心里一紧、鼻头一酸,那种“啊,我是他们的后人”的触动。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鼓吹每个人都要去修谱、背家训。但我真心希望你,在有机会的时候,翻一翻那本谱,看看那些你不熟悉的名字,读一读那些过于简陋的“行状”或“墓志”,也许你会在字缝间,找到一些让你更坚定、更踏实、更安心的东西。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凭空生出来的。


《张氏族谱》合卷_[江西袁州]_N585936
  • 《张氏族谱》合卷_[江西袁州]_N585936
  • 《张氏族谱》 合卷[江西袁州]《张氏族谱》 合卷[江西袁州]下载高清完整版[wshop_paid show_buy_btn="true"]点击下载[/wshop_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