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图书馆志1912-2012(江苏省志).pdf
序陈亮近代南通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大约莫过于博物馆、图书馆的创办了。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处于灾难深重的危亡时刻,开办博物馆、图书馆是维新志士变法图强的重要内容之一。1895年,维新派在上海强学会的章程中,就把开办图书馆和博物馆列为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四事”中的两件事。尽管中国近代有识之士很早就注意到了西方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但对图书馆、博物馆倡导、鼓吹并实践者,却是南通的张謇。张謇撰写了多篇有关图书馆的文章。他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的美术部,除了瓷陶、绣织、雕刻外,还收藏“老师先生经史词章之集,方技书画之遗”。他为博物苑的苑门石额题词:“搜集中外动植开工之物,乡里金石,先辈文笔……”,其中“先辈文笔”应指图书资料,特别是地方文献。他在给缪荃孙(近代藏书家,创办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者)的信中说:“通州博物馆(不能特建图书馆,故于此略兼,限于通属,范围较狭)须求通属前人著作……”。张謇在1905年创办的博物苑中已经包含有图书馆的内容。博物馆兼图书馆功能并不奇怪,许多早期公共图书馆也兼有博物馆的功能。标志着从古代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的古越藏书楼就辟有教育博物馆;湖南省图书馆创办时称“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20世纪20年代,全国有13所博物馆,其中图书馆附设的博物馆就有8所。可见中国早期的博物馆和图书馆相辅相成,关系密不可分。张謇在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同一年,撰写了《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国博览馆议》,其中“博”即博物馆,“览”即图书馆。他提出博览馆的概念,倡议对博物馆和图书馆统一规划,实行“二馆之制”,在地域上形成一个图博文化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张謇是第一个提出建设博览馆的人。中国近代维新志士抑或学者、教育家,从来没有谁对博物馆、图书馆事业进行过这样系统的理论探索,从馆址选择、室内陈设、文物图书征集、管理甚至馆长的遴选……,事无巨细,都充分论证。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謇“行而论道”,他亲手创办了南通博物苑和南通图书馆。在建设博物苑时,张謇也在考虑图书馆的问题,他在1908年写了《请建图书馆呈》,说图书馆是预备立宪自治章程第一款必办之事,并具体提出了将东岳庙改建成图书馆的建议。他念兹在兹要办图书馆,终于“时固有适至”,乘辛亥革命波及南通,“里少年议尽毁诸神祠”时,“因岳庙为图书馆”。南通图书馆虽偏于江北一隅,但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却具有重要意义,其创办人张謇的图书馆理论及思想开全国风气之先;南通图书馆当时的规模、藏书和经费与国内许多省级图书馆相颉颃.可算全国县级图书馆之最。张謇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创办学校,还需要设立图书馆、博物馆,让读书人能广泛搜集文献,综览古今知识,得到实物比照和实验机会,才有益于造就国家急需的博学通识的人才。一百多年前中国博物馆、图书馆事业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丝毫没有减低张謇对于图书馆、博物馆理论及其实践的开拓地位。更重要的是,中国对“西学东渐”总是被动地接受,而这一次,张謇、南通却是主动地去“汲取”,这就进入了文化交流的层面。南通对图书馆、博物馆敞开胸怀,显示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态度,把外来的形式融化到自己的文化肌体中。图书馆、博物馆保藏展示的是中国的“文物彝鼎图书”,这是中华文化博大恢宏和强劲深厚之所在。南通不但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而且创办了中国早期公共图书馆,为推动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在图书馆发展史上留下了值得纪念的篇章。对这样一座承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图书馆,我们不由心生敬畏。1937年日寇侵占南通,南通图书馆馆藏10万册珍贵古籍被秘密转移到城北天宁寺藏经阁,僧侣们用一些佛教书籍作掩护,躲过了日军的搜寻劫掠。我们至今不知道这些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祖国典籍的图书馆职员和僧侣的姓名及事情的具体经过,然而,正是这些志士仁人、布衣百姓保护了中国的文化,保护了图书馆的根和魂。建国后南通图书馆重建,这批图书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整理,学者贤达、文人藏家又捐赠了许多稀见古籍和地方文献。南通图书馆以古籍藏书版本珍贵、精品多,地方文献丰富且较完整而称誉海内。改革开放以后,图书馆古籍藏书楼“静海楼”落成,这是建国后公共图书馆系统建造的第一座专用古籍藏书楼,古籍和地方文献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组长的李一氓同志题写了楼名。“静海楼”藏书为张謇研究,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研究,为南通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在最近开展的全国古籍普查工作中,南通市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32部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14部古籍被列入“省珍贵古籍名录”,这个数字随着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还将不断增加。自1912年创办以来,南通图书馆历经百年沧桑。一百年来,南通图书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图书馆每个发展阶段必须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图书馆把工作重心放在工厂及农村的文化普及上,致力于为广大工人、农民送书、借书。“文革”中,图书馆坚持开放,帮助科技人员咨询检索和开展馆际互借,为企业的生产和科研服务。改革开放后,百废待举,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充分揭示馆藏,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全省图书馆改革会议在南通图书馆召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图书馆面临“下海潮”和“创收”的冲击,馆舍不足,经费短缺,但仍坚守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开辟“期刊”、“新书”等新的外借窗口,竭力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书刊。这一时期,学术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和张謇研究中心联合编辑出版了6卷7册400多万字的《张謇全集》。进入21世纪,新馆建设提上政府议事日程,但图书馆没有观望等待,而是不断创新、深化、延伸为读者服务:陆续在社区、乡村及边防站建立数十个流动图书服务点;为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服务,设盲人阅览室,为监狱服刑人员送书、借书;开通电子阅览室和130万册电子图书阅览;举办“静海讲坛”、“广场百科知识、谜语竞猜”、“新春家庭读书乐”、“心灵之约”读者俱乐部等活动,搭建图书馆和读者、学者交流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图书馆购书经费突破100万元,年接待读者40余万人次。南通市图书馆新馆即将落成开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入信息传播领域,给图书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数字图书馆的兴起,带来的不仅是服务手段与技术的变化,还有图书馆业务、图书馆服务的变化,尤其是图书馆发展观念的变化。新馆将传承百年老馆的深厚文化底蕴,既有一流的设施,又具有先进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和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管理模式,能够利用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现代化和数字化方面不断发展,造福于崇川桑梓数百万阅读人群。未来,南通市图书馆新馆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图书收藏、文献检索及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又因为这座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和学术传统,新馆还将建设成为张謇及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心。正逢党的十八大召开,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他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图书馆在公共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图书馆理应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开展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养作出积极的贡献。一座百年图书馆的继往开来,固然任重而道远,但生逢其时,前行路上繁花似锦,可以期待她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先贤的更加辉煌的业绩。2012年11月10日
编纂员:陈亮
内容时限:1912年-2012年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通市图书馆志
小概率问题:因手机型号或浏览器等因素,付费后没看到下载地址;其实是跳转到同设备其它浏览器里,复制本网址在其它浏览器中打开就可以看到; 有问题发邮件 fozhu920@QQ.com(截图+资料名)每天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