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笔记

族谱上的“某公某妣”是什么意思?常见字词大揭秘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小时候家里翻出一本家谱,你凑过去看了一眼,只见上面写着“讳某公,配妣李氏,生二子,长仲仁,次仲义……”瞬间脑袋一懵,这写的是哪门子的中文?

别急,你并不是一个人。传统家谱采用的是古汉语与礼制专用语的混合文体,再加上一些“专属词汇”,对现代人来说,就像翻译一本家族古文。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揭开家谱中的“常见字词”,搞懂这些“某公”“妣氏”“讳”“殁”等看似拗口的老词,你会发现它们其实非常有规律,也蕴含了古人对家族与生命的尊重。

族谱上的“某公某妣”是什么意思?常见字词大揭秘

一、“某公某妣”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家谱中,“公”和“妣”其实是对去世长辈的尊称。

“某公”是什么意思?
“公”是对已故男性祖先的敬称,常用于谱文或墓志铭中。

“讳名阳公”:讳(即名字)为名阳的男性祖先

“某公”中的“某”常用于指代不便直称的长辈,也是一种敬避

有时也会写成:

“名阳公讳某”或“名阳讳子亮”

加上字(如表字)、号(别号)后:“都名阳,字子亮,号静斋公”

“某妣”是什么意思?
“妣”(读作 bǐ)是对去世母亲或女性长辈的尊称。出现在家谱中,往往是与“配”或“娶”一同使用:

“配妣刘氏” = 配偶为已故的刘氏

“妣周氏” = 母亲姓周,已故

注意:“妣”只用于已去世的女性,若健在则称“配”或“娶”。

二、家谱中的“讳”不是避讳,是名字!

很多人看到“讳”字,会误以为是“隐去姓名”。其实,家谱中的“讳”是专门用于标记祖先名讳的。

“讳名阳”:即名为“名阳”

“讳子亮”:即名为“子亮”

古人讲究“避讳”,在正式文书或讲述祖先时不直呼其名,所以在家谱中常常写作“讳”字来表示尊重。

你也许会见到这样写法:

“讳某,字子亮,生于康熙五十年,殁于乾隆三年……”

三、这些你一定也在家谱中见过

让我们来一一解密家谱中高频出现的术语,用现代语言重新理解。

家谱术语 现代意思 示例
| 家谱术语 | 现代意思 | 示例 |
| ---------- | --------- | ----------------- |
| **配** | 配偶(健在/无讳) | “配刘氏” |
| **妣** | 母亲(已故) | “妣王氏” |
| **娶/继/再娶** | 结婚(含再婚) | “娶张氏,继娶李氏” |
| **殁/卒** | 去世(文雅说法) | “殁于咸丰四年” |
| **享年** | 去世时的年龄 | “享年七十有三” |
| **生** | 出生 | “生于嘉庆三年” |
| **葬** | 安葬地点 | “葬本村北山” |
| **子** | 儿子 | “生三子:长仲仁,次仲义,三仲礼” |
| **女** | 女儿(记载较少) | “生一女,适刘某”(适=嫁) |
| **系出** | 来源于某祖先 | “系出始祖某公” |
| **号** | 别号、字号 | “号静斋” |
| **行状** | 生平传记 | “有行状”表示该人有专门传记记载 |

四、你读过“行状”吗?它比你想象的感人

在很多传统家谱中,对于家族中德高望重或有显著成就的成员,还会专门撰写“行状”或“传略”。

例如:

“名阳公,讳子亮,幼聪慧,年十四能文,岁贡生。历任教谕。宽仁厚德,耕读传家。配妣刘氏,贤而能内,育二子,克绍箕裘……”

读起来像简版“纪念文”,但其中常包含珍贵的家族记忆,比如祖上做过什么官、有几房儿子、如何兴家立业,甚至哪些后人“克承祖志”。

五、女性在家谱中为何很少出现名字?
不少朋友会发现,家谱中大多数女性只有“某氏”这样模糊称呼,姓名反而很少。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与古代“男尊女卑”“外嫁从夫”等观念有关。

常见记录方式包括:

“配王氏” / “妣刘氏”:只记姓不记名

“适张某”:表示女子嫁给张姓

“生女一,适李某”:有时甚至不写女子名,只写其嫁入何家

虽然在今天看来略显不公平,但理解时代背景后,能更好地解读谱书内容。

不过也有例外——若某女性出身显赫、有事迹流传、或为重要“开基之母”,则可能详记其姓氏、名字、生卒年、甚至家族传略。

六、家谱语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秩序
这些看似“晦涩”的老词,其实体现了古人对家族、礼法与身份的极度重视。每一个词背后都有“规则”:

活人不称“妣”

配偶顺序严格标明(娶、继、再娶)

死亡不得直说,用“殁”“卒”来婉转表达

子女排行、字辈、婚嫁都有讲究

在今天读来,这些术语既是语言遗产,也是中华礼制文化的缩影。

也许你会觉得,家谱里这些“某公”“妣氏”“讳某”太难读了。但你要知道,它们并非高冷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家语”。

掌握这些常用字词,你就能看懂家谱八九不离十;更重要的是,你读懂的是几代人血脉延续的生命痕迹与文化沉淀。

下次翻开你家的谱书,不妨花几分钟读一读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字词——你会发现,你和几百年前的祖先之间,竟然只隔了一张纸。


族谱为何要重修?看懂“重修家谱”的动机与意义
  • 族谱为何要重修?看懂“重修家谱”的动机与意义
  • 在一些族谱封面或扉页上,我们常会看到“重修某氏家谱”几个大字,而不是“初修”或“新修”。这说明这本谱并非首次编写,而是一次...

    “某地始迁祖”指的是谁?族谱里的迁徙线索如何解读
  • “某地始迁祖”指的是谁?族谱里的迁徙线索如何解读
  • 在阅读家谱时,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表述:“始迁祖某公,自××迁入××地”,或者“本支开基于某地,源出某郡”。这类描述看似简单,...

    为什么有的家谱只记儿子,不记女儿?传统家谱里的性别观念探析
  • 为什么有的家谱只记儿子,不记女儿?传统家谱里的性别观念探析
  • 在翻阅旧族谱时,不少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谱书里密密麻麻记满了儿子、孙子、曾孙的名字,却极少提及女儿? 甚至有的...

    家谱也能讲故事?谈谈如何通过族谱还原家族往事
  • 家谱也能讲故事?谈谈如何通过族谱还原家族往事
  • 你是否翻过一本家谱,看着密密麻麻的名字与世系表,却感到“很难共鸣”?的确,很多家谱内容过于简略,只留下“谁生了谁、哪年去...